这里是路线模块栏目内容页

春季游

国家级杜公湖湿地公园科普博物馆(绿道)——参观湿地公园农耕博物馆——茅庙集古镇就餐休息——农业嘉年华——郁金香公园——醉美西湖(次日)市园林局苗木中心——府河湿地——郊野公园——茅...

x

自定义属性

  • title 春季游

路线节点

  • D1

    第1站            杜公湖湿地公园科普博物馆

    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是武汉市及武汉周边面积最大的科普宣教馆,占地680平米,通过绘画的形式还原了“女儿湖畔,柏泉人家”的故事,生动的再现了明清时期的生活场景和民风民俗,体现了传统的持家智慧。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多媒体影音和互动展示,增加科普宣教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还配套了母婴室,让父母可以带孩子们轻松享受这段亲近自然的美好时光。展陈方面制作了大量的生境,满足孩子亲密接触湿地和近距离探寻湿地生物的愿望,进行大量的艺术创作。科普馆根据科普宣教的大主题“女儿湖畔,柏泉人家”而命名,呈现的是一个杜公湖的景象起源。

    关联个体

    杜公湖
  • D1

    第2站            湿地公园农耕博物馆

    农耕馆承载的是柏泉人的持家智慧,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开始。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今日东西湖区、武汉市、乃至全国的生态农业示范区,这也是生态文明的欣荣见证。

    关联个体

    杜公湖
  • D1

    第3站            茅庙集古镇

    柏泉,古称茅庙集。唐末,一沿门托钵的邬姓男子因避战乱来到柏泉,编竹为椽,结茅成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后来,他削发为僧,赐名“悟禅”,遂将茅庐改名为“茅庙”,属景德寺香火。简陋的茅草庙却迎来繁盛的香火,进而演成熙往攘来的集市。明清之际,集市形成,集庙毗连而邻,人们便将集市命名为“茅庙集”。集市声名远播,超过茅庙本身。

    古茅庙集由一些零散的自然村庄包围拱卫,其集市街道和商户,以正街为主线,正街北起圆门口(因街口有一拱形圆门),东至耥耙街,呈垂直形,如同耥耙,故以耥耙名之。从正街向西有一岔道,名岔街,岔街尽头是新街,成街于老街之后。

    茅庙集的杂货铺、布店及其商铺,主要集中于正街,张复兴大房、二房、三房杂货铺一字排开,三家相连,很是壮观。其中,周裕昌为杂货铺中的佼佼者,门面高大,货色齐全。杂货铺都是前铺后坊,前设铺面,作坊尾随其后,有槽坊和糕饼坊等。周裕昌在近处还有大榨坊,拥有黄牛10头,工人20有余,木榨、石碾一应俱全,油料堆积如山,称得上茅庙集的大商户。此外,正街上还有布店和米行,以周凤池、张玉山的布店和周玉成米店最为气派。

    在耥耙街和圆门口还有广货铺和江南铺等,茅庙集著名的“三行”(鱼行、猪行、把子行)和“三馆”(酒馆、茶馆、烟馆),都分散在正街背后及耥耙街以外的地方,其中,“天晓德”茶馆有点名气,馆中有说书和清唱。

    古茅庙集农产品和商品的运输,全靠挑夫和船运。冬天由挑夫一担去、一担来,当天打回转;春夏涨水季,则靠航船运载,还是挑夫挑上挑下,其辛苦可想而知。

    约莫算来,茅庙古集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茅庙集邮政办理所。

    邮政办理所开设于1897年,废驿传之后,张之洞设夏口厅,将汉口和“东西湖”地区合二为一,域内新沟和茅庙集邮政是夏口厅邮局的属地。当年,域外来信,只写上:“汉口 茅庙集 ×××收”,邮件指日可到;如写上:“湖北 汉阳县 柏泉茅庙集 ×××收”,则大废时日。邮件到了汉阳县,无法寄来,只得折回省局,再寄汉口转来,一般要多废时一周以上。当年茅庙集邮政在国外也小有名气,意大利神甫来信,信封上写的是:“中国 汉口 茅庙集 天主教堂收”,邮件即安全到达。

    而柏泉之得名,源于一口唐代古井,柏泉古井距茅庙集3公里。

    关联个体

    茅庙集
  • D1

    第4站            郁金香公园

    郁金香主题公园是武汉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和《武汉市赏花游三年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为指导,积极响应大力发展赏花经济号召,在建成的东西湖彩叶树种基地的基础。

    东西湖彩叶树种基地是由市林业局直属的武汉林业集团投资1.2亿元兴建的,占地600亩,栽植各种各样的彩叶植物,如火焰南天竹红檵木水果蓝金森女贞、小叶花叶栀子等53个品种,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含量最高的全国休闲农业中心,彩叶苗木旗舰中心和生态科普培训中心[1]

    目前,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已成功举办多届春季郁金香赏花游,正在举办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百万葵花展”,获得“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武汉新花城赏花典范地、东西湖十佳生态休闲点”等荣誉称号。除了定期举办郁金香花、向日葵等主题展外,还可以观赏各种各样的彩叶植物,如火焰南天竹、红檵木、水果蓝、金森女贞、小叶花叶栀子等53个品种,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含量最高的全国休闲农业中心、彩叶苗木旗舰中心和生态科普培训中心。

    园内还开辟有垂钓、生态餐厅户部巷美食、品牌糕点店、儿童游乐区、花卉超市等多个娱乐项目,让游客得到一次田园、绿色、健康、休闲、生态的体验和享受。

    关联个体

    郁金香主题公园
  • D2

    第1站            市园林局苗木中心

    武汉市园林种苗中心建设于2001年,为全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园林苗木、花卉的生产经营,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会务、培训、住宿、生态休闲游,园林花卉租摆和商品经营等业务。

    中心现保有园林苗圃8000亩,储备市政园林绿化苗木40余个品种20余万株,

    关联个体

    市园林种苗中心
  • D2

    第2站            府河湿地

    府河湿地位于柏泉景区北部东西湖大堤外府河边,是柏泉重要生态保护区,距集镇4公里。外滩长13公里、宽500米,除了6-8月汛期形成宽阔的水域外,其余时节大片草滩和星点水池显露。府河外滩乃一处四季分明,美景如画,天人合一的观览胜地。

    府河湿地亦是难寻的天鹅湖,水质清澈、食物丰富、人为干扰较少。每年十一月中旬,各种候鸟陆续飞往府河湿地越冬。每年小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府河集中落脚,以小家庭为单位四散开去,来年三月份,再返回府河集中离去。由于生态保护较好,来此越冬候鸟逐年增多。

    府河湿地是一处四季分明,美景如画,天人合一的观览胜地。到了春天,一上柏泉农场府河大堤,广袤无垠的绿色草原顿现眼前:一望无际的的青草之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沉缓细细的河水蜿蜒其间,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一队队的牛群、羊群恣意地漫步、吃草、饮水,仿佛一片“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草原。到了夏天,府河欢腾,蝉声高唱,千帆竟发,渔舟唱晚。 到了秋天,百草衰飒,群枫尽染,蒹葭满天,烟雨迷离,秋水清沏。 到了冬天,银装素裹,一望无涯,孤舟寒河,天清地明。有成群天鹅大雁在此越冬。

    关联个体

    府河湿地
  • D2

    第3站            郊野公园

    柏泉郊野公园位于东西湖区柏泉外环线以北、府河以西、吴新干线以东,规划面积2134公顷。

    柏泉郊野公园独享府河优越的生态环境,它囊括9大主题景区、18个景观节点,如同独立于城市喧嚣之外的自然小镇,由一条生态绿道串起,不设公园围墙,市民或自驾穿行其间,可饱览原生态森林、湖泊、田野风光;或徒步丈量感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与野趣作伴,聆听虫鸣鸟语。

    关联个体

    郊野公园
  • D2

    第4站            茅庙集古镇

    柏泉,古称茅庙集。唐末,一沿门托钵的邬姓男子因避战乱来到柏泉,编竹为椽,结茅成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后来,他削发为僧,赐名“悟禅”,遂将茅庐改名为“茅庙”,属景德寺香火。简陋的茅草庙却迎来繁盛的香火,进而演成熙往攘来的集市。明清之际,集市形成,集庙毗连而邻,人们便将集市命名为“茅庙集”。集市声名远播,超过茅庙本身。

    古茅庙集由一些零散的自然村庄包围拱卫,其集市街道和商户,以正街为主线,正街北起圆门口(因街口有一拱形圆门),东至耥耙街,呈垂直形,如同耥耙,故以耥耙名之。从正街向西有一岔道,名岔街,岔街尽头是新街,成街于老街之后。

    茅庙集的杂货铺、布店及其商铺,主要集中于正街,张复兴大房、二房、三房杂货铺一字排开,三家相连,很是壮观。其中,周裕昌为杂货铺中的佼佼者,门面高大,货色齐全。杂货铺都是前铺后坊,前设铺面,作坊尾随其后,有槽坊和糕饼坊等。周裕昌在近处还有大榨坊,拥有黄牛10头,工人20有余,木榨、石碾一应俱全,油料堆积如山,称得上茅庙集的大商户。此外,正街上还有布店和米行,以周凤池、张玉山的布店和周玉成米店最为气派。

    在耥耙街和圆门口还有广货铺和江南铺等,茅庙集著名的“三行”(鱼行、猪行、把子行)和“三馆”(酒馆、茶馆、烟馆),都分散在正街背后及耥耙街以外的地方,其中,“天晓德”茶馆有点名气,馆中有说书和清唱。

    古茅庙集农产品和商品的运输,全靠挑夫和船运。冬天由挑夫一担去、一担来,当天打回转;春夏涨水季,则靠航船运载,还是挑夫挑上挑下,其辛苦可想而知。

    约莫算来,茅庙古集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茅庙集邮政办理所。

    邮政办理所开设于1897年,废驿传之后,张之洞设夏口厅,将汉口和“东西湖”地区合二为一,域内新沟和茅庙集邮政是夏口厅邮局的属地。当年,域外来信,只写上:“汉口 茅庙集 ×××收”,邮件指日可到;如写上:“湖北 汉阳县 柏泉茅庙集 ×××收”,则大废时日。邮件到了汉阳县,无法寄来,只得折回省局,再寄汉口转来,一般要多废时一周以上。当年茅庙集邮政在国外也小有名气,意大利神甫来信,信封上写的是:“中国 汉口 茅庙集 天主教堂收”,邮件即安全到达。

    而柏泉之得名,源于一口唐代古井,柏泉古井距茅庙集3公里。

    关联个体

    茅庙集
  • D2

    第5站            柏泉茶湾

    湖北柏泉茶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泉茶园)系依托原柏泉茶厂成立的拥有广告营销策划团队和丰富的文创业绩的文创科技型公司。经过近三年的运营发展,柏泉茶厂从单一种植,转向为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文创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茶园。柏泉茶园成为2019武汉军运会受邀入驻唯一武汉本地茶品牌;2019年中国好茶叶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2020年4月8日武汉开城日央视新闻直播柏泉茶园近30分钟,流量过3亿。茶园现有面积约为500亩。2019年产量12吨,产值近1000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在习总书记新生态发展理念指导下,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茶文化产业适得其时。

    结合茶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柏泉茶园积极参与融入到柏泉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中,争取3年内成为武汉茶文化行业标杆企业。

    关联个体

    柏泉茶园
  • D3

    第1站            柏泉天主教堂

    柏泉天主教堂又称“圣安多尼小修院”,位于柏泉刘家嘴湾西南角,由意大利传教士建于1840年,为武汉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

    《郧襄属教史记略》载:其主体建筑为东西对称的两座楼,均坐北朝南,等式排列。两楼呈丁字造型,各高20米,长约25米。中间以天桥相连,南有方柱半圆形拱券门廊,北以砖石砌成甬道联结二楼,使之浑然一体。圣堂及修道院在两楼之后,顶部呈圆拱形,有四根大石柱拱立,大厅可容纳300人作礼拜及祷告活动。教堂整体结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具有罗马哥特式建筑风格。主体周边遍植枫杨,距今近120多年。柏泉天主教堂建成后,“先后兴办男孤儿院、公学、备修院、初学、小修院。”学生选自湖广教区教民子弟。清末民初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曾在此就读。1952年停止宗教活动,教堂先后为解放军军政大学、血吸虫防治医院、柏泉中学等单位所用。1985年产权转属汉口天主教区,复为天主教堂,并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教会正式收回,1995年复堂;2001年武汉修女院迁入。

    关联个体

    柏泉天主教堂
  • D3

    第2站            瓠子山鳞木化石

    瓠子山鳞木化石,位于柏泉街道办事处红光高彭湾瓠子山上,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瓠子山海拔约50米,因形如瓠子卧地而得名。经地质古生物学家研究判定柏泉瓠子山鳞木化石是产在晚泥盆世五通组砂岩夹石英岩之中,距今3、82亿年左右。由于在武汉首次发现,故称之为“武汉亚鳞木”。它不仅重现武汉地区地壳的深化和发展历史,恢复和再现三亿多年前武汉地区古地理变迁有着重要的依据,而且也是弘扬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生动教材,是武汉沧海桑田的见证。

    关联个体

    瓠子山鳞木化石
  • D3

    第3站            龙王台遗址

    龙王台遗址,位于柏泉街道办事处红光大队,于1993年发掘,出土有“陶瓷轮”21件,距今4000多年,属新石器时代。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联个体

    龙王台遗址
  • D3

    第4站            刘歆生墓

    “都督创造了民国,我则创造了汉口。”——刘歆生语。

    沿柏宋路上的分叉小路曲折穿梭,出现一排农舍,从农人家穿过,眼前豁然开朗,是几片鱼塘。沿着鱼塘阡陌继续往深处走直至一方树林,看上去没有留出路给人穿行。低头拨开树枝从小树林中继续向前不久,就看见一圈土墙围着一座红砖的坟茔,整体相当朴实。若不是有一块2019年5月新立的碑刻着“故显考刘公歆生老大人之墓”,仅凭原有一块难以辨认的斑驳老碑和荒芜的周边,很难让人注意到这竟是叱咤汉口半个世纪的富商刘歆生之墓。

    网络传当年刘歆生的墓地坟址不详,于1996年被园林小队的民工意外挖出。但根据刘家嘴村民所说,刘歆生的坟墓在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村民为他修葺的红色琉璃砖小祠庙连衣冠冢都算不上,只是以此告慰亡者。1998年,刘歆生的孙女从海外归来,将刘歆生的墓修复并立碑。历经20余年风雨,那块碑已残旧不堪,仔细看勉强还能辨认上面的碑文:“先祖刘公,讳歆生,字人祥。汉阳柏泉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幼年家贫,勤奋创业,成为实业家,对武汉城市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九四一年在武汉逝世。归葬柏泉。尔后亲属四散,墓地荒芜。戊寅年孙女慧智回国,祭扫祖茔,首创修复,海内外亲属响应。敬立墓碑,以誌纪念,谨为记。一九九八年十一月。”2019年5月,刘家后人再度为其立下新碑。

    关联个体

  • D3

    第5站            茅庙集古镇就餐休息

    柏泉,古称茅庙集。唐末,一沿门托钵的邬姓男子因避战乱来到柏泉,编竹为椽,结茅成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后来,他削发为僧,赐名“悟禅”,遂将茅庐改名为“茅庙”,属景德寺香火。简陋的茅草庙却迎来繁盛的香火,进而演成熙往攘来的集市。明清之际,集市形成,集庙毗连而邻,人们便将集市命名为“茅庙集”。集市声名远播,超过茅庙本身。

    古茅庙集由一些零散的自然村庄包围拱卫,其集市街道和商户,以正街为主线,正街北起圆门口(因街口有一拱形圆门),东至耥耙街,呈垂直形,如同耥耙,故以耥耙名之。从正街向西有一岔道,名岔街,岔街尽头是新街,成街于老街之后。

    茅庙集的杂货铺、布店及其商铺,主要集中于正街,张复兴大房、二房、三房杂货铺一字排开,三家相连,很是壮观。其中,周裕昌为杂货铺中的佼佼者,门面高大,货色齐全。杂货铺都是前铺后坊,前设铺面,作坊尾随其后,有槽坊和糕饼坊等。周裕昌在近处还有大榨坊,拥有黄牛10头,工人20有余,木榨、石碾一应俱全,油料堆积如山,称得上茅庙集的大商户。此外,正街上还有布店和米行,以周凤池、张玉山的布店和周玉成米店最为气派。

    在耥耙街和圆门口还有广货铺和江南铺等,茅庙集著名的“三行”(鱼行、猪行、把子行)和“三馆”(酒馆、茶馆、烟馆),都分散在正街背后及耥耙街以外的地方,其中,“天晓德”茶馆有点名气,馆中有说书和清唱。

    古茅庙集农产品和商品的运输,全靠挑夫和船运。冬天由挑夫一担去、一担来,当天打回转;春夏涨水季,则靠航船运载,还是挑夫挑上挑下,其辛苦可想而知。

    约莫算来,茅庙古集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茅庙集邮政办理所。

    邮政办理所开设于1897年,废驿传之后,张之洞设夏口厅,将汉口和“东西湖”地区合二为一,域内新沟和茅庙集邮政是夏口厅邮局的属地。当年,域外来信,只写上:“汉口 茅庙集 ×××收”,邮件指日可到;如写上:“湖北 汉阳县 柏泉茅庙集 ×××收”,则大废时日。邮件到了汉阳县,无法寄来,只得折回省局,再寄汉口转来,一般要多废时一周以上。当年茅庙集邮政在国外也小有名气,意大利神甫来信,信封上写的是:“中国 汉口 茅庙集 天主教堂收”,邮件即安全到达。

    而柏泉之得名,源于一口唐代古井,柏泉古井距茅庙集3公里。

    关联个体

    茅庙集
  • D3

    第6站            柏泉古井、景德寺、古村

    距武汉市区十五公里的东西湖区柏泉有一口古井名曰“柏泉古井”,有关柏泉古井及井旁景德寺、柏树、月塘的传说,离奇神异,广为流传,我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有关柏泉古井这些迷人传奇的故事。

    相传,在柏泉山一带有一百多个泉眼,泉水溢出地面,径流到柏泉山下低洼之处积聚,长年累月汇成了个形似月牙的水塘,于是旁边的村民们便把它叫月塘,这个村也因此也叫月塘角湾。

    传说有一年夏天,百日无雨,天干地裂,河流干涸。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不得不向百泉井涌去,肩挑手提,争先恐后,为的是弄点水以解燃眉之急。眼看井里的水越来越有些供不应求,为了更多的人吃上百泉井的水,村民们便动手淘井。事有凑巧,正好景德寺的高僧到汉阳龟山禹王庙进香,请求我佛大发慈悲,普降大雨,救民于饥渴火热之中。是时,烈日当空,热浪滔滔,几道香后,高僧已是汗流浃背,便坐在禹王庙后院的大松柏树下乘凉,奇迹出现了,坐在与景德寺相距四十余公里的禹王庙,居然能隐隐约约听到村里乡亲们的谈话声和掏井声。不可能吧,高僧不敢相信,于是侧耳俯地听之,好多熟悉的声音不绝于耳,高僧不得不相信了。待他抬起头伸伸脖子时,更是妙哉!树上的树叶随着井里村民掏井的节奏声,时黄时绿的,奇了!奇了!原来龟山禹王庙的柏树通着百泉井,井里的神鱼就是禹王庙的柏树的根变的,是禹王爷赐给柏泉民众的一个稀世之宝——木鱼。忽然,高僧朦胧欲寐,昏昏进入幻境,面聆禹王指点。禹王爷千叮万嘱要高僧好生看管木鱼,木鱼会使百泉井水永不枯竭,泉水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今村民已将泥沙浚尽,泉涌如注,旱情将得缓解。禹王还特告高僧:人们要想一睹木鱼神姿,需仲夏日正午阳光直照之时,且要以虔诚之心,方可瞻仰神鱼真容,没有诚心,过了此时此刻,则只待来日了。高僧听罢,想现在正是观木鱼风姿的时刻,高兴至极,竟如顽童,猛的一惊,原来一梦,高僧兴奋不已回到柏泉寺里,把自己在禹王庙的所见所闻,以及梦谒禹王爷的情景告诉大家,乡亲们恍然大悟,一齐奔向百泉井,虔诚地磕了三个响头,此刻井水清澈见底,阳光正照,果见井底木鱼相对,泉水从鱼口中涌出,两泉相撞幻如一朵巨大的水晶花,井水还散发出阵阵柏子香来,任凭村民们取用,源源不断,不见亏浅。于是村民们便将百泉井改为柏泉古井。

    柏泉古井占地150平方米,井口圆形,直径70厘米。井身由青石砖砌成。井深3.5米。于月塘角村前月塘之中。柏泉古井自古有三奇。一奇:传说大禹在汉阳龟山植苍柏,灵根穿越四十余里到此;二奇:至今井中犹见禹柏之灵根,每当太阳直射井底,可现柏根状若双鲤嬉水,活灵活现;三奇:古井位于月塘之中,井水清洌四溢,爽口甘甜,井水水平面亦高于月塘尺许,终年不涸。

    柏泉古井奇观历代地方志均有记载。明代《嘉靖汉阳府志》记曰:“相传禹植柏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头,根达柏泉井中,故名。今土人淘井犹见树根二,状如双鲤,其泉对面涌出,如鱼嬉水。遇岁旱,犹是供数十村汲取。”明代汉阳教谕赵弼曾作诗《柏泉古井》,朱衣撰《嘉靖汉阳府志》有记,八省名宦张三异有《柏井歌》,诗人汪昶有《柏井诗集》传世。

    如明代诗人赵弼游柏泉井,饮柏泉水之后有诗云:“影沁空霄玉鉴光,苔封石甃色苍苍。汲来数仞清泉水,犹带高林柏子香”。该诗盛赞柏泉古井之泉水清澈透明,香味幽绵,道出了柏泉井的特异之处。

    1983年,柏泉古井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对古井进行修缮,使柏泉古井面貌焕然一新。

    关联个体

    柏泉古井
  • D3

    第7站            营房墩遗址

    位于柏泉东湖八小队(东西湖大堤18-19公里之间西300米),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高于四周农田约1-3米。2011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代码420112-0016,文化层厚1米。采集有石斧、碗把、红烧片、纺轮及不同年代的陶片、瓷片等。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列入新发现文物点,保护范围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

    关联个体

    营房墩遗址
  • D3

    第8站            约食墩遗址

    约食墩遗址,位于柏泉街道办事处东湖大队,距东西湖大堤16公里处,堤内300公尺,遗址高出地面1-2公尺,文化层厚约1.5-2公尺,采集标本有石斧、石锛、陶纺轮、红烧土、陶片扁鼎足、嗽叭形豆把、绳纹鬲足和钳锅锅片等。于1984年3月12日发现,距今约4000—3500年间,保护范围南北长250公尺,东西宽120公尺,该遗址为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1988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联个体

    约食墩遗址
  • D3

    第9站            北赛湖遗址

    北赛湖遗址,位于柏泉街道办事处东湖大队东西湖大堤18.5公里处,遗址北边与北赛湖人工养鱼池相连,文化层厚约0.5 - 0.7公尺。采集标本为鼎足、陶片等。1984年10月发现,保护范围东西长60公尺,南北宽45公尺,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联个体

    北赛湖

上一篇:历史文化寻古游

下一篇:夏季游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