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武(1879—1939) 原名葆仁,字尧卿、遥仙,号梦飞。汉阳柏泉(今东西湖柏泉)孙湾人。自幼好武,因以“武”为名。18岁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教练、武威营队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被举为岳州司令。
1904年,加入武昌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0月,科学补习所被破坏,逃亡日本,入成城学校学习海军。后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被迫回国,在武昌加入日知会。1907年初,日知会遭破坏,再次赴日本,入大森军事学校。在东京和张伯年、焦达峰等共同发起成立共进会,被推为军事部长。
宣统元年(1909年)春,回到湖北,在汉口汉昌里建立共进会总机关。不久,在汉口创办共进会机关报《雄风报》,主张实行“抬营主义”、“借矛夺盾”,由联络会党转而运动士兵,在新军中大力发展会员。
同盟会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邀请谭人凤、居正、焦达峰等于1911年5月3日在共进会总部会谈,提出:“武汉为东西枢纽,自张之洞建工厂、造军械以来,物力基础较丰,且毗邻湘赣,传檄可定,此地之可利用者一;瑞澂狂悖,侮慢缙绅,主张铁路国有,与载沣表里为奸,人无贤愚皆怨,此时之可利用者二;鄂省军队编练,优于他省,鄂军倡义,先声夺人,各省响应必速,且以军队为全干,秩序不致紊乱,租界可保无虞,此人之可利用者三。”会议取得一致意见,主张以两湖为“中国革命之主要中心”。于是,加紧准备起义的各项工作,并与文学社协商联合行动。双方经过3次会商,终于在9月24日的会议上达成协议,制定起义计划,推举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孙为参谋长。
10月9日,孙在汉口宝善里14号机关检试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受伤后即被抬入医院。机关内所有印章、旗帜、名册、布告和预制的“中华银行”钞票悉被搜去,由俄巡捕解送清方,一时气氛紧张,人心惶惶。邓玉麟闻讯赶至医院,问孙有何应急计划,孙说:“宝善里失事,机密全泄,名册抄去,清吏必按名搜捕,只有马上动手,还可死里求生。”并要邓速去武昌小朝街85号军事指挥部敦促立即行动。9日夜间小朝街起义指挥部亦被破坏。10日晨,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夜间武昌起义爆发。
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伤愈后于10月24日就任军务部长。阳夏保卫战失利,黄兴辞职,蒋翊武接任战时总司令,孙甚为不满,鼓动黎元洪将蒋免职,着谭人凤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谭到职3天,又催逼黎撤除其职务,欲取而代之。但军界却公举吴兆麟为战时总司令,孙惟恐吴权大难制,不久又请黎将吴调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未谋得陆军部长职,对孙中山、黄兴颇怀怨恨,乃赴上海,与湖北籍议员刘成禺联络失意党人和政客,于1912年1月成立民社。复回武昌成立分社,拥黎元洪为理事长,公开与中国同盟会抗衡。其行为终为各方不满,1912年2月,武汉革命党人发起“倒孙”运动,黎免除其军务部长职。袁世凯篡政后,孙就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义威将军、参政院参政。他对袁说:“蒙授参政、恭谢鸿施。”
新中国建立后,其灵枢移葬于北京革命公墓。198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应孙武三女的请求,将孙武及其夫人的墓葬迁至武昌卓刀泉。